来自芬兰的 Amphion,很容易让人误会他们只是重视外观的厂商,由一个个直角构成的方正箱体,配上圆形单元网罩和同等大小的圆形号角开口,实在是把极简美学发挥得淋漓尽致。喜欢这种简约的北欧风格的人,一看到 Amphion 喇叭,大概都会喜欢上它。
可是,Amphion 不是一间只重视外表的公司,他们的技术底韵可深厚了。网站上有两个选项,一个是 Home Audio,也就是家用喇叭,另一个是 Studio Pro,也就是录音室专业喇叭。看到没?看到没?这就是为什么我说 Amphion 的技术底韵深厚,他们可是制造专业监听喇叭出身的,世界上,数不清的录音室都收藏有 Amphion 的监听喇叭,因为他们家的 Studio Monitor 监听喇叭,是业界公认具有高度参考性的产品。你还小看 Amphion 吗?你还以为他们只是看重外观的厂牌,喇叭也不过金玉其外吗?
01
过往经验,每次听 Amphion 都印象深刻
这次,收到代理商送来的 Amphion 的 Helium 520 落地喇叭,让我很感兴趣。Amphion 的家用喇叭,除了自成一格的旗舰喇叭 Krypton 外,主要就是两个系列,高阶的称 Argon,入门的是 Helium。Argon 系列我一共听过三对,分别是最小的 Argon 0、深具监听实力的 Argon 1,以及系列旗舰 Argon 7LS 落地喇叭。其中,Argon 0 和Argon 1 在近场聆听时的表现令人惊艳,而 Argon 7LS 扎实具像,且庞大开阔的声音,也让我印象深刻。Helium 系列我也听过一对,就是系列中最小的,也是 Amphion 最便宜的 Helium 410 书架喇叭,它那小体积大嗓门的本事,也是一绝。当初旗舰 Krypton 送来公司时,虽然评论不是我负责写的,但我也听了。那个中低频饱满温厚又能量充沛的表现,让音乐有了稳重的下盘,怎么听都不会飙,怎么听都耐听,而且开阔大气,在 Amphion 一贯的性格上,多了恢弘气势。
每次与 Amphion 接触的经验都这么有故事,再次遇到当然让人兴奋。Helium 520 是 Helium 最大的喇叭,该系列两款书架喇叭,分别是 Helium 410 和 Helium 510,另有一款中置 Helium 520C,加上落地的 Helium 520,在有限的空间里,想要以 Amphion Helium 系列喇叭组成一套多声道系统也是没问题的。
02
MTM单元排列,高音搭载招牌 U/D/D 扩散技术
Helium 520 一如 Amphion 一贯的落地喇叭设计,单元采 MTM 排列,上下两颗 5.25 寸的纸盆低音,中间夹着一颗 1 寸钛金属振膜高音,以两音路发声。低音均以金属网罩盖住,不但可以保护单元,还可透过网罩开孔控制扩散角度。高音一如往常搭配一个圆形扩散器,这个称为 U/D/D(Uniformly Directive Diffusion)的技术,现在已经进化到第五代。Amphion 自家喇叭,无论家用或录音室款,通通都搭载了这个 U/D/D 扩散器。
原厂表示,加上这个扩散器有太多的好处了,不但可以提高灵敏度,提高对扩大机的承受功率,有助于分频点衔接更平顺,还可降低高音和低音的时间延迟(透过让高音单元退后来达成),并能控制声音扩散角度,以及非指向与指向性声音能量的比例。因此,他们把自家所有喇叭的高音,都配上一个 U/D/D 的圆形扩散器。但 Amphion 原厂也表示,这个扩散器不算是号角。因为号角的构造包括了压缩驱动器,还有较长的导管,最后的开口则是 60 度到 90 度的开口。但他们的 U/D/D 不是这样。号角因为构造的关系,虽然可以有效提高灵敏度,但无可避免地将带来失真。而 U/D/D 却完全没有传统号角的缺点,它以 60 度到 180 度的宽阔开展角度,不带来任合音染和失真。
03
分频点设在人耳敏感的频段之外
在分频点上,Amphion 也有他们的讲究。在技术白皮书里,原厂表示,根据研究,人耳对 2,000Hz 到 5,000Hz 的声音最为敏感。若非全音域喇叭,没有分频需要,只要是同步搭载高音、低音单元,分别负责不同频段的喇叭,势必要考虑分频点的问题。因此,Amphion 刻意避开人耳敏感的区段,将喇叭分频点下拉到 1,600Hz,这样就不会让听感受分频的影响。
04 附3个填充反射孔的海绵塞,喇叭端子尽量靠近单元
Helium 520 的箱体相当窄小,瘦瘦高高的,摆在家里一点不占空间。背后有三个低音反射孔,原厂还配附了三组海绵塞,如果用家必须将喇叭贴墙摆放,而墙面可以增高低音的效率,为避免低音轰然,海绵塞就可以派上用场。可是,要不要塞,又要塞几颗,就得用家自己边听边试才知道。
此外,Helium 520 还有一项特别的设计,就是它的喇叭端子不是像一般的落地喇叭那样安置在背面下方,却装置在喇叭背面中段偏上的位置,这样一来,喇叭端子到单元的接线路径就会变短,减少了更多干扰的因素。这样的设计并不方便,却全然是为了声音考虑;从这点也可看出Amphion 确实是技术导向的公司。
至于 Amphion 开给消费者的外观选择,包括了白色和黑色的平光漆面版本,以及橡木贴皮的版本。我这次拿到的则是橡木皮的版本,如果你觉得黑白单色与家里的装潢搭起来「太跳」了,那木皮版本就很适合了。
05
是大声公,也是雕塑家
我在 U-Audio 的试听室听 Helium 520,这其实是个相当严酷的测试,因为这是一个超过 20 平的大空间,而 Helium 520 只是一对十来万的小落地喇叭,低音单元也不过用上两颗 5.25 寸而已,但是,事实和预想的很不一样。Helium 520 在这样大空间里,听起来其实并不显小,他的声音能量充沛,就算我起身走到座位区后面,音乐内容仍堪称完整,并不减损我聆赏音乐的乐趣。
而且,它不仅是大声公,还是一个雕塑家。它能刻画出清楚具体的音像,形体甚至还不小。放起爵士、流行时,这方面特点相当有感。它给的细节清楚明确,Helium 520 对音乐的描绘手法不是精细的,而是力求清楚的,所有的线条都笔笔带到,不求飞舞跳跃的洒脱,尽是实事求是的真切。它能给出一个远超体型的宽大音场,舞台的开阔,就能把音乐内容有次有序地填充在面前,不是挤在一起的,也不是零散无序的。即便我有了许多聆听 Amphion 喇叭的经验,这次遇到 Helium 520 依旧让我感到惊奇。
我为 Helium 520 搭配的扩大机是 Linear Acoustic LA-V120,这台综合扩大机,声音温暖厚实,质地绵密,气势恢弘,堂堂大气,就算拿来搭百万级别的中型落地喇叭都没问题,我却要藉助于它够水平的驱动力和声音表现,激发 Helium 520 的潜力。讯源则是 YBA CDT450 CD 转盘,以AES/EBU 数字输出给 Merging NADAC 译码,这是 U-Audio 试听室的参考讯源。
06
小提琴琴音扎實,就算拉到高把位也不刮耳
听 Anne-Sophie Mutter 的「Across the Stars」专辑,这是她与 John Williams 首度跨界合作,而 Mutter 的拉奏,充满了叙事性,让 John Williams 的这些配乐听来更耐人寻味。在「Rey’s Theme」当中 Mutter 透过下弓,展现出故事女主角的果断刚毅。琴音透着坚韧的质地,而 Helium 520 厚实的声底更凸显了主奏小提琴,使之占据中心地位。低频相对小落地喇叭而言,算是比较节制的。这在表现涌现的低音弦乐时,感觉稍嫌不足。如果喜欢更丰沛的低频,可以试试看把 Helium 520 放得更靠墙一点,又或者是因为我所在的空间太大了,又是硅酸钙板隔间,吃掉了些低频所致。而在「Hegwig’s Theme」当中,铁琴的铮铮响声,扎实浑圆,少了点飘逸的仙气,却很实在明确,颗粒感清楚。由于音质厚实,音色温暖,即便小提琴拉到高把位,急促且激昂的拉奏,也不让人紧张难耐。Helium 520 用的是金属高音,调性上确实比较硬一点,但若问刮耳与否,答案是否定的。
07
开展的舞台,声部定位清楚,钢琴则有木头味
温厚的声底,表现起钢琴,更显出钢琴的木头味。听 Lahav Shani 弹奏钢琴并指挥鹿特丹爱乐,演出贝多芬第四号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贝多芬罕见地以钢琴开头,琴音听来温润结实,颗粒浑圆,很是舒服。弦乐涌现时,绵密厚实,小提琴部的强奏并不显出刺激,却能感受到十足力道。Amphion 喇叭一向有着宽大音场,即便是书架喇叭也撑得起够大的场面。Helium 520 虽是落地喇叭,体积却不大,然而,它所展开的舞台仍是开阔的。乐团各个声部清楚座落,没有含糊。比起 Argon 7LS ,固然在规模感、厚实度、两端延伸上都还差了点,但 Argon 7LS 的被动辐射低音,摆在小空间里就难为了,离背墙可不能太近。但 Helium 520 就没这个问题,当那华丽的琶音流泻开来,然后乐团跟上对话,那个画面,自然而然地就出来了。
07
鼓声之Q弹,可冒充大喇叭
论到画面,爵士乐这样小编制的演出,更容易产生画面,再配上人声就更好了。听 Hough Masekela 的「Hope」专辑,他在这里吹奏的不是一般的小号,而是管径较长的柔音号,音色上叫温厚一点,也更感性一些。「Abangoma」一曲当中,Masekela 的号声扎实温暖,伴奏的萨克斯风也展现出鲜明的金属质感,这是金属高音的功劳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个铜管表现很漂亮。那饱满松软的鼓声,也值得一提。我本以为像 Helium 520 这样低音单体尺寸不大的喇叭,鼓声可能会弱一点、薄一点。实际上,这鼓声既有速度,还带着柔韧的弹性,饱满度固然比不上10吋低音的喇叭,但仍能带出饱满的Q弹感,这样的鼓声,谁不喜欢呢?这是拿小喇叭冒充大喇叭的戏码吗?在「Uptownship」一曲开头的鼓声扎实,冲击感明确,而且展现出高韧度、好弹性的鼓声质感。这里悠长的柔音号独奏搭配那利落的鼓声,听起来真是太有画面了。「Mandela」这首为已逝南非总统曼德拉所做的曲子,热闹又欢乐,鼓声饱满有弹性,敲击力道明确,Masekela 的歌声听来直接,声线清晰,各面细节都清楚。要是你想去试听 Helium 520,不妨放上这一张专辑,很过瘾的!
08
让人声演唱听来写实
Helium 520 就像我听过的任何一对 Amphion 喇叭一样,播放人声时魅力十足。前面我已经先在 Hough Masekela 的「Hope」专辑提到了人声表现了。我要再举一例,这也是足以充分展现 Helium 520 优势的唱片,那就是「Ella & Louis」这张由 Ella Fitzgeald 和 Louis Armstong 合作的专辑。这其实是 1956 年的单声道录音,但名匠齐聚,而且 AAD 的录音温暖饱满,听来总让人陶醉不已。只听得 Ella Fitzgerald 的声线清楚,她歌唱时发声的细节,包括共鸣点的改变等都听明白了,音乐就显得十分写实。而 Louis Armstrong 的歌声,更是 Helium 520 所擅长的,温暖厚实的嗓音,配上沙哑的声嗓结合鼻音的唱腔,真是迷人极了。这里的钢琴伴奏是 Oscar Peterson,在「Can’t We be Friends」开头的钢琴坚实而饱满,触键利落而灵活,那端得是 Oscar Peterson 的手法。在「They Can’t Take That Away from Me」里的贝斯带着弹性,拨弄出一颗颗深沉又松软的音符,谁弹的?Ray Brown 啊!
09
喜听爵士的,不妨一试
你若喜欢听古典,Helium 520 确实有其特色。即便少了点精致的气质,但它中肯又确实,喇叭虽小,声音厚度与音场开阔度,都超过预期。你若喜欢爵士,Helium 520 唱起来就更迷人了。那温暖又厚实的质地,清楚明确甚至稍稍放大的音像,音乐里的细节都得清楚听见,爵士演出就活了。不仅 1993 年的现场录音很鲜活,就连 1956 年的单声道老模拟录音,听起来也是活生立体的。这就是 Amphion,这就是 Helium 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