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本文内容编译自德国权威音响媒体《Stereo》的专业测评报道。作为欧洲极具影响力的 Hi-Fi 领域权威刊物,《Stereo》以严苛的测试标准、深入的技术解析和客观的听感评价著称,其测评结果一直是高端音响爱好者的重要参考。此次,该媒体对德国老牌音响厂商 Canton(金榜)推出的旗舰级扬声器 Reference Alpha 1 进行了全面拆解与深度听测,以下为测评核心内容的整理与呈现。
总部位于德国陶努斯地区的家族企业 Canton,在慕尼黑 “High End” 音响展上,其展位成为全场焦点。从清晨开馆到闭馆时分,展位内始终人头攒动。这并非因 Canton 限量的音响系统,也不是其深耕数十年、稳居德国 Hi-Fi 市场主导地位的扬声器系列 —— 真正引发轰动的Reference Alpha 1 的问世,标志着CANTON已跻身世界顶级行列。它是一对重达 145 公斤,高度虽不足 170 厘米却绝非 “紧凑” 款型的扬声器。不过尺寸与重量仅能粗略反映研发投入,真正的核心在于音质表现。
PART 1 特殊箱体设计
德国金榜(CANTON)的首席开发师Frank Göbl及其团队如何在保持一贯的高性价比原则的同时,实现打造世界级扬声器的愿景?让我们从最直观的箱体设计开始深入探讨。
对于那些偏爱棱角分明设计的用户来说,可能会稍感失望。取而代之的是圆润的侧壁、顶部与底部曲面——这些结构由多层中密度纤维板(MDF)经过高温高压一体成型工艺制成。这种高复杂度的工艺显著提升了箱体的稳定性,有效减少了共振现象;同时,它消除了传统方形箱体无法避免的边缘衍射问题,确保了中高频段声波的无干扰辐射。此外,侧板通过粘合与螺栓双重固定,不仅为Alpha 1及其小尺寸版本Alpha 2赋予了优雅的气质和几乎悬浮的轻盈视觉效果,还加强了厚达70毫米的侧壁结构。
前板与后壁采用厚度达到90毫米的多层复合胶合板,足以承受箱内四个22厘米低音单元产生的巨大压力。浮动式中音/高音模块固定在密度纤维板(CDF)基座上,这种材料硬度极高,需要通过CNC精密铣削加工成型。与多数厂商常用的铝材相比,CDF的内部阻尼性能更佳,且重量更轻。
PART 2 箱体内部的专业设计
箱体内部的关键部位经过进一步的加固和稳定性提升。开发团队打破常规思维,采用非对称结构植入支撑杆,确保所有支撑杆无一平行排列。考虑到共振可能对分频器的性能产生影响,团队决定将其移至后部的独立阻尼腔室中。
另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是:扬声器内部的声学组件可能会因为声波向驱动单元后方自然辐射而产生失真。对此,Canton 采取了全面的应对措施,包括精细的阻尼处理以及为中高频模块设计独立的腔室。
通常情况下,要实现深潜的低频响应同时保持足够的声压级,往往需要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即扬声器需要从功放中获取更多的功率。然而,Frank Göbl 团队通过精确优化箱体容积,最终在高效率(接近 90 分贝)的情况下实现了极低频的重放。
PART 3 分频器与驱动单元
分频器构成了本次研发的核心突破——Göbl 为 Canton 开启了全新的技术征程。首次引入了24分贝电子斜率设计,确保了驱动单元在最佳频段内运作;而在此之前,团队更倾向于利用驱动单元的固有特性来实现12分贝的声学阻尼,再配合12分贝的电子调节以达到目标阻尼效果。
两部分组成的分频器采用高品质元件,独立安置于后腔
这套采用高品质元件和 In Akustik 线材的分频系统,分布在两块精心设计的电路板上。其导电轨特别加宽,确保了近乎无损的信号传输,这一环节绝不妥协。箱体后方配备了高端的 WBT nextgen 双线分音接线端子,同时提供了低音、中音与高音三频段的调节功能。这款三分频扬声器搭载了六个驱动单元,并在底部设有导向孔,将气流有效地导入集成底座。
低音单元运用了独特的工艺技术:经过氧化处理的铝质振膜,形成了含有40%陶瓷成分的复合材料,并且加入了超硬钨颗粒。Alpha系列特有的低音阵列设计(箱体底部三个、中高音模块上方一个,共计四个低音单元)相较于传统的一到两个大口径低音单元,能够实现更加均匀的空间声场分布。实际测试表明,即便在高音量播放时,其嗡鸣失真现象也几乎被消除。
将频率范围提升,中音单元的设计堪称工程上的杰作——通过在超高真空与高压环境下进行的复杂制造工艺,碳粒子被精确地附着在陶瓷基振膜的表面。这项工艺不仅需要特殊的昂贵设备,还需要大约24小时的精细生产控制,以减少昂贵的废料产生。Canton对这项技术的掌握已经非常成熟,这使得整套Alpha系列音箱的定价,仅略高于其他品牌单个钻石中频单元的售价。
这款配备三重折叠悬边的钻石中音单元,在160至3100赫兹的频段内重放时,展现出极低的失真和无分割振动特性,即使在高声压级下也能精确地跟随任何信号,带来非凡的听觉体验。其他细节设计同样至关重要:特殊的锥盆形状从根源上抑制了局部振动(即振膜的个别区域不会出现不受控制的颤动),有效地消除了失真、改善了脉冲响应,并实现了线性频响。
负责极高频的球顶高音单元也采用了独特的制造工艺。与中音单元相似,碳粒子被沉积在振膜载体层上——这项技术被称为“DLC(类金刚石碳)”,它同样被应用于对硬度、低摩擦及耐磨性要求极高的医疗技术和汽车工业领域。结合具备超大线性冲程的轻量化音圈设计,该单元将失真降至最低,确保了超凡的表现。
Frank Göbl 接受专访
磁吸式保护盖
“声学网罩”背后的高音单元虽然被遮蔽,但其卓越的品质在试听过程中一览无余。这款网罩不仅能够防止儿童或宠物的误触,还具备了抑制共振的特性。一些值得提及的技术细节包括“音圈线性悬垂”、“场强与优化的窄隙”以及防感应措施等,但深入探讨这些可能会演变成一堂物理课,因此在这里我们不再深入展开。
弧形木质侧板呈现轻盈视觉效果
高音单元隐藏于具备共振抑制功能的网罩后方
带有支撑架、交叉结构与声音调节装置的复杂机柜设计
PART 4、突破 “甜点区” 的聆听界限
所有技术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一个共同愿景:确保全频段声音表现的高度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不仅体现在左右音箱间的“甜点区”(即理想的听音位置),而且扩展到两侧区域,甚至能够适应因座椅高度不同而产生的微小差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全频段的保真度被确定为核心开发目标——在高端音箱领域这并非是不言而喻的,尽管大多数用户主要在中低音量下享受音乐。
在深入听测之前,有几个贴心的设计值得我们关注:随箱附赠的磁吸式单元保护罩具有声学透气性;高品质的单线分音专用线材取代了普通金属桥接件;以及附带的独立检测报告,这些细节都彰显了产品的非凡品质。
当Canton Alpha 1抵达编辑部时,其“存在感”已经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双层托盘螺栓固定的木箱封装,由于体积超标,差点无法进入电梯。经过螺丝刀拆解进入第二阶段,剥离保护纸箱后,真正的挑战才开始——需要三人协作,运用精密平衡术将音箱无损地从托盘中移出。
木箱封装
纸箱保护
拆除箱子
PART 5、声学定位实验
追求极致音质意味着必须摒弃“即插即用”的幻想。正如F1赛事需要根据车手特性和赛道条件精细调整每一个细节,这套高端系统的最后百分之几潜力的释放,同样需要毫米级的精准定位——我们利用折叠尺和激光测距仪反复校准,测试不同的合并功放与前/后级组合,最终完成线材优化。
准备工作完成后,这套系统给予资深评测人员的听觉震撼难以掩饰: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暴露了我们强装镇定下的震撼。Alpha 1绝非跟风之作,而是经过极致调校的顶级音箱,每一个音符都在印证——这无疑代表着声学工程的巅峰水准。
PART 6、聆听体验实录
我们以埃尔加那气势恢宏的《威风堂堂进行曲》作为测试的开端。精准的前奏之后,演奏爆发出强烈的激情和磅礴的力量,军乐风格的行进节奏中,这位英格兰最杰出的古典作曲家凭借对美妙旋律的敏锐洞察和恰如其分的配器技巧,铸就了这部不朽之作。在大卫・津曼的指挥下,Telarc 唱片公司呈现的动态效果虽然略显细腻,却依然令人难忘。Alpha 1 在这一环节的表现堪称完美,以极其精炼的方式再现了这一壮丽场景,它绝对真实——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录音本身稍显不足的魅力与流畅度。
威尔第的《安魂曲》是我们测试时的必选曲目。在“愤怒之日”中,合唱的力量与丰富的音色被Canton音响系统以一种极具震撼力的方式展现,声音在听觉感知中以罕见的完整性自然消散。这种全身心沉浸的音乐体验,正是这款扬声器最显著的优势之一——毕竟我们不仅用耳朵聆听,更通过最大的感觉器官“皮肤”来物理感受音乐。
很快我们便认识到,这是在听音室中体验过的最佳扬声器之一。从尼尔・杨的《俄亥俄》到西蒙与加芬克尔的《中央公园音乐会》,从查利・安托里尼令人惊叹的直刻鼓点到索恩、赫德加德的电子乐,从埃斯比约恩・斯文森三重奏的爵士乐到杜克・艾灵顿深沉嗓音的《月之少女》,再到AC/DC与深紫乐队经典现场专辑《日本制造》代表的摇滚风格——Alpha 1总是自信从容地将音色、解析力、音乐张力与演奏乐趣,与和谐流畅的音调平衡及浑厚有力的中频表现完美融合。Reference Alpha 1几乎实现了“声学隐形”的效果,这无疑证明了Canton在音箱开发、分频器调试及高品质驱动单元研发上的精湛实力。
频率响应非常均衡,并且比图中显示的延伸得更深
由于测量时间限制,阶跃响应实际上比显示的要更好
从陶努斯到 Hi-Fi 奥林匹斯山的道路漫长而崎岖,但至少从 Reference Alpha 1 开始,Canton 已经稳固地占据了属于自己的巅峰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