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格尼潘这套音箱系统由两块小平板和一块大平板组成。乍一看,这些音箱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装饰面板或家具板材,但实际上,它们是一套功能强大的音箱系统。麦格尼潘的设计理念与传统音箱截然不同,这也导致它的声音非常与众不同。
作为一名影音行业从业人士,我其实已经接触过很多不同的音箱产品。然而,麦格尼潘这个品牌一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该品牌以其大型屏风式或者说是平板式音箱而闻名,过往它的产品尺寸基本都接近一块门板,视觉冲击力不言而喻。然而,当我得知麦格尼潘现在还推出了体积相对较小的产品时,我迫不及待地向代理商爱威影音申请了一套来试用,甚至我自己也考虑过入手一套。
麦格尼潘这样的产品吸引我的不仅是其独特的造型,更是因为它独特的声音风格。在之前的音响展上,我也听过麦格尼潘的演示。可以说它不同于我以往接触过的任何一类音箱。这种独特的声音与其独特的平板振膜构造密不可分。
由此我就想到,在如今虽说很小众但竞争仍然激烈的音响市场中,消费者往往要面临很多选择。我们可以跟随大流去选择宝华韦健(Bowers & Wilkins)和劲浪(Focal)这样的大众品牌,它们的产品和声音肯定不会差。但有时,像麦格尼潘这种走差异化走更小众的品牌,靠着其独特的产品设计和声音表现也能吸引到一些用户。
我回顾了一下这个品牌的发展历史,它成立于1969年,距今差不多也快60年了。 与其他扬声器制造商不同的是,麦格尼潘一致直在坚持这种平板式设计,这让它也赢得了不少忠实用户。其中最知名的一位,就是苹果的前CEO史蒂夫乔布斯。
传统音箱的驱动单元通常采用锥形振膜,通过电流驱动振膜发声,形成点声源。而麦格尼潘这种音箱,它采用的是平板振膜,也就是一个面声源,可以产生更均匀的声音辐射,进而提供更宽广的声场和更低的失真。
在实际使用中,麦格尼潘的声音表现与传统音箱也截然不同。首先,平板设计使得它的声场更加宽广。传统音箱的点声源设计容易导致声场相对集中,而麦格尼潘的平板设计则能够在房间内创造出更为宽广和均匀的声场。此外,麦格尼潘的平板扬声器在高频和中频表现上极为出色,声音清晰、透明,几乎听不到失真。
它的设计不仅在声音表现上独树一帜,在外观设计上也颇具特色。其平板式音箱外形简洁现代,极具科技感。这种设计不仅适合现代家居环境,也使得它在众多传统外形的音箱中显得格外独特。
就连它的接线方式也是非常的独特。尽管表面上看,它像是一个2.1系统,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个较大的平板虽然看着像低音炮,但其实它是一个无源的低频扩展单元。这也意味着在连接功放时,音箱线必须先经过这个低频扩展单元,然后再输出到左右两只音箱。当然,其实也是绕过这个低频扩展单元直接输出到左右音箱的,但也就少了很多低频。
低音扩展单元背部接口:
左右音箱背部接口:
另一个独特的设计是音箱背面的可更换的保险丝,这也是我在其他音箱上没有看到过的。我查了一下在国外,很多发烧友会去更换这些保险丝,一些网站也会有专门的保险丝出售,一些用户表示更换后对音箱的音质是有提升的。虽然我没有深入研究更换保险丝对音质的影响,但这一设计无疑增加了麦格尼潘产品的独特性和可玩性。
麦格尼潘还配备了可调节的衰减电阻,这可能在近场聆听时更加有用。衰减电阻能够在不改变波形的前提下,衰减部分高频,使得声音更加柔和自然。与保险丝的设计一样,这些都是麦格尼潘给用户提供的额外改造空间。
进入聆听测试,麦格尼潘扬声器的声音表现也给了我不少惊喜。在实际聆听中,我感受到了其声音的轻快、透明和声场的宽广。比如在播放莫文蔚的《盛夏的果实》时,我可以听到女歌手非常清楚的齿音。这证明它的解析力还是不错的,然后我又播放了常听的小提琴专辑《魔鬼的颤音》,可以感觉到它的音色明亮但又很耐听。
当然对于它的低频表现,我起初也是抱怀疑态度的。毕竟这种平板音箱由于它的设计原理,往往不具有传统音箱那样的低频量感。为此,我特意使用了REW测试了频响,来验证一下。这里我也顺便测试了,只有左右,和只有低频扩展单元的频响。根据测试结果的显示,这套系统的低频扩展单元确实能够有效的补充低频。当然我们不能将其视为2.1系统,应该说更接近是一个2.05系统。
左右音箱频响:
仅低频扩展单元频响:
左右+低音扩展单元:
在扬声器市场中,除了麦格尼潘,还有其他一些品牌也推出了平板音箱,其中比较出名的是马田芦根(MartinLogan)。马田芦根的扬声器同样采用了平板设计,但其设计理念与麦格尼潘有很大区别。
首先,马田芦根的扬声器通常在平板部分的下方配备一个有源低音炮,用于补充低频。相比之下,麦格尼潘的外观设计更加简洁,它也没有去加这种有源低音炮,而是坚持更纯粹的平板设计。
其次,马田芦根的平板部分采用带弧度的曲面结构。这种设计应该能够扩大声音的辐射角度,这样一来反射声音会更多一些。而麦格尼潘的平板则是直面设计,更加注重声音的直达性和定位的准确性。两者的设计差异在实际聆听会带来不同的聆听体验。
在使用麦格尼潘的过程中,我还发现,这款看似小巧的扬声器系统实际上对功放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虽然其体积跟普通书架箱差不多,但要想驱动到位还是需要更大的功率支持。起初,我接的是自己的剑桥CXA80功放,这款功放用了这么久,也搭配过不少音箱表现一直不错,但在推麦格尼潘时,我明显感到有些吃力。尤其是在接上低频扩展单元后,音箱的动态范围有所压缩,声音的表现力受到了影响。
为了能更好的驱动这套音箱,我去我的朋友—宝丽昌的刘亚兵老师那借了一台剑桥的Edge A合并功放。这台功放在剑桥的产品序列已经属于旗舰级,驱动能力更强。接上这台Edge A,麦克尼潘的声音表现立刻上了一个大台阶,动态范围得到了明显提升。无论是高频的清晰度,还是低频的深沉度,都有了显著改善。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这套麦格尼潘虽然外表小巧,但要推好后端的投入也得给力。而且以我的感觉,它不仅能驾驭Edge A这种高端合并机,也能搭配强性能的前后级组合。
麦格尼潘的这种平板设计使得声场极为宽广,因此音箱的摆位对于获得最佳聆听体验至关重要。在实际使用中,我发现麦格尼潘的声场表现与传统音箱有所不同。由于其声音是从整个平板表面发出,而不是像传统扬声器那样从一个点发出,这使得声场的覆盖范围更广,也更加均匀。然而,这也对摆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这对于喜欢折腾的发烧友来说,无疑也是一种乐趣。
最后,对于那些注重视觉美感的用户来说,麦格尼潘的外观设计虽然简洁,但我个人觉得其表面稍显单调。如果厂家能够提供更多的外观选项,比如添加一些定制化的服务,或者是其他设计元素,无疑会进一步提升其视觉吸引力。毕竟,对于现代家庭用户来说,扬声器不仅是一个音响设备,更是家居装饰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