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买的AV功放终于到了,我的影音室又上了一个档次。
五月底,我的新AV功放终于到了,两个很大的包裹。 我上个帖子遗留的问题有了答案,本人最后还是选了马兰士AV 10和AMP 10这套组合。
两台设备已到,准备开箱!
我想说我选马兰士而不选天龙A1H的关键原因是,我想在后级和低音炮上都使用平衡线,后续我也想把炮加到四个。上次我提过,虽然我一直觉得马兰士很不错,但最终下单,我肯定优先选天龙,因为它的声音更有电影的感觉。
不过这一次,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我觉的马兰士的AV 10和AMP 10这套组合,有一种未知的潜力,它好像是要打破AV功放和Hi-Fi功放之间的界限。又或者说,马兰士是想在家庭影院和多声道音乐回放之间进行一种融合。 现在确实有更多多声道的音源出现,比如大行其道的 "空间音频"。
但其实多声道音乐回放在SACD和DVD时代就已经有了(甚至还要更早,当时好像叫4声道回放),但这些格式最终都没有大面积普及。但现在"空间音频 "发展迅猛,不仅能够通过耳机来聆听,也来到很多家用音响上。
根据我以往的经验,AV功放越强大,就越是能领略电影、音乐作品原有的创作意图。我当然不是说AV功放已经可以和HiFi功放展开竞争了,我不认为AV功放播放两声道的声音成像,会好过高端的HiFi功放。 所以我没打算用这套AV功放来挑战两声道播放,但我认为起码在多声道播放上它是有优势的。 或者说我想深入研究一下,立体声回放和多声道回放究竟有多大区别?。
简而言之,这次我想更多的测试音乐类的电影和音乐播放,就这套马兰士组合而言,这是值得折腾的。当然,我不是要说放弃剧情片和动作片,我只是想试试它们能不能同时满足两种需求。
将它们从箱子里拿出来,开始组装、连接和设置。
之前的AV功放已经事先从机柜上拿下来了, 摆上新的AV 10和AMP 10。 它们的的尺寸相当大,也很重,。 但摆弄它们并不觉得很累,尤其当你安装好之后,坐着欣赏着整齐排列的功放。
装好的AV 10,它在尺寸和颜色大小上,都非常适合我的TAOC机柜。
这是AMP10, 两台新马兰士功放并排在一起,非常养眼。
镀铜的背板令人印象深刻,这是马兰士的一个特色! 当你用十几条平衡线将它们连接起来,你会有一种成就感。 AV10和AMP连接起来并不困难,因为它们的端口位置都是统一的。 换句话说,从左边的声道1开始,依次是前置左右、中置和左右环绕。 我的影音室目前的配置是6.2.4声道,所以还有6个声道的放大闲置,怎么利用后续再说。
首先,我在给系统布线时没有想太多,接通就行。 扬声器的布局我都保持原样,然后就按惯例跑Audyssey。 跑完Audyssey,准备工作就完成了。
这里我机柜的排列顺序是,AV系统在下,Hi-Fi系统在上。虽然颜色上不够协调,但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第一部播放的电影是《壮志凌云:独行侠》。 之前我在参观马兰士总部时,试听就播的它,而且当时还听了很多遍,所以我已经很熟悉了,用它来检查声音应该很合适。
呈现的声音和我在试听间里听到的完全一样。音色信息丰富,具有保真感,几乎没有色染。 其中喷气式飞机发动机的声音、飞行中的风声、人物的声音和音乐,所有这些我们以前听过很多次的声音,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确性被呈现出来,甚至是很小的一些细节。
它的听感与传统的AV功放,甚至与一般的AV功放非常不同。低频是结实的,略微有点紧。 中频和高频在声音质感、空间定位和运动方面都是一流的,对空间感的再现极其精确。 不亏是马兰士AV功放的顶级型号。
但还是缺少一些东西。
即使在观看激烈的战争场面和被无数导弹瞄准的 "棺材角 "的战斗时,也缺少了一些夸张感。 说实话,这正是我之前一直担心的一点:从电影的意义上来说,这种更HiFi更直白、无色染的声音会让人少了一些兴奋感。嗯,即使是HiFi功放也应该以厚重和雄伟的方式描绘出音乐的激情和演奏者的情感,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追求的电影的感觉。
如果我当初选择了A1H,这会可能更满意吧。但我觉得下结论为时还早,毕竟它才刚开机,用上几天,声音应该会有变化。
修正接线和扬声器布局,重新仔细测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听到功放的声音越来越好。 声音成像和声场变得越来越精确。 然而,那种电影感,动作片的力量感和兴奋感还是没有看到。它始终在呈现一种类似Hi-Fi的感觉。 我一度要放弃。
后来播放一部电影时,我突然发现,中心定位有点向左倾斜的,也就是说更偏向于左边的。 我其实不太习惯在产品或听感偏好方面使用 "声音成像类型 "或 "声场类型",但我个人比较偏好更准确的声像定位和和有内涵的声像,这也是实现丰富声场的唯一途径。
因此,我对声音成像定位相当挑剔,我曾以此去设置系统。 然后我注意到中心定位有偏差。 这可能是前置扬声器的平衡问题,因为该配置没有中置扬声器。 经过仔细检查,我意识到,定位虽然在中心,但声音的混响似乎偏向左边。这也不像是音量的问题。
发现问题后,就开始着手解决它。首先给大家介绍我的新利器--激光测距仪,借助它我能更准确地匹配扬声器的距离,并重新调整设置。
开始选激光测距仪时,最初想买的是专业用途的昂贵的激光测距仪,但事实上,用不来那么贵,买那种木工用的工具就足够了。 我自己买的那个用于建筑的测距仪,精确度是毫米级的,但性能已经很好了,因为到现在为止,传统的卷尺测量也就是这个精度。
问题是,它们需要放在一个稳定的支架上,而且测量位置要明确。 起初,我试着手持测量,但每次测量的数值都会变。 然后我准备了一个简单的测距仪支架,使用一个安装在三脚架上的平板电脑支架,并将其装在相机的三脚架上。 即便如此,测量结果还是变,所以最后我只能用水平仪把它调平。
一个新利器,一个激光测距仪,和一个简易的支架。 基本这么简单的工具,你不把它设置正确,就不能进行准确的测量。
安装支架是一个带螺丝孔的平板电脑支架,用于安装三脚架。 在上面铺上一张透明的纸,以45度的间隔画线。
我现在突然明白为什么专业激光测距仪那么贵了。 除了它本身测量的准确性之外,类似于相机上的三脚架云台的调整和精度也必须非常好,才能进行准确的测量。 在折腾了一段时间后,我掌握了窍门,测量的误差也在减少,之后我测量了每个扬声器的距离。
扬声器距离的误差不到1厘米,但无论如何,我给扬声器的物理位置做了调整,使前置、环绕和后部的左右距离一致。
这点物理上的错位在声音中能体现出来吗?我也在思考,如果真能,那对用户来说算好事还是坏事呢?
此外,接到后级的所有线都已重新布过。 这个后级的每一个声道,或者说是扬声器端子,都没有直接命名为哪个声道,而是简单地编号为CH1至CH16。 虽然我觉得对用户来说不是很方便,但这也可能更灵活。
我自己想出的是一个对称的排列方式,就是CH1在最左边,CH16在最右边,将它们作为前左和前右,1-8作为左边的声道,9-16作为右边的声道。这台后级的每路放大都是单独隔开的,虽然这种做法不能改变声音,但显然可以改善声音。
顺便说一下,我的顺序不是按前置和环绕,而是前置、前顶置、环绕、后顶置和后环绕这样。 这样做是考虑到散热平均,将顶置扬声器的放大放在最中间,它的放大器负载相对较低。 这实际上也是马兰士公司的CINEMA 40 AV功放采用的做法,。
CINEMA 40的放大是AB类,而AMP10的放大是D类,具有很好的转换效率,所以这种方法的效果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但我很赞同这样做。
一排内部的D类放大器模块。
我想说,这对入门用户来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功放,但它也是一台能考验你的音响和AV知识和经验的功放。
在将功放分配成对称排列后,我又考虑到闲置的声道怎么办,要不要试试双功放呢。由于我富余了六个声道,我决定对前置、环绕和后环绕进行双功放。 这就正好用光了所有16个声道。
将来,我有计划为顶部天空扬声器和前置增宽再增加六个声道,等我攒够了这些音箱到时再考虑剩下的事。
有些人可能认为上16个声道的功放没有必要,因为我们一般不会接那么多音箱。 然而,很多声道比较多的高端AV功放可以灵活地分配功放的放大,比如使用双线连接。
经过一番折腾,终于产生了一个尚可的声音,这个过程很复杂吗?
如果你对AV功放很熟悉,你可能知道要检查什么和设置什么,但我们往往只是倾向于只设置了你关注的方面,但应该最好是把所有的设置都完善一下。
Denon和Marantz自带的设置助手很有用,可以协助你完成整个过程,包括每个扬声器的摆放。 这个程序写的得很好,包括怎样连接扬声器、连接电视和连接其他设备。 如今很多音响都不再印制完整的说明是,很多都是给你一个PDF文档,因此设置助手就显得格外有用。
设置菜单主页面,底部是 "设置助手",这是第一步, 它将带你完成所有必要的准备工作。
这是AV10一个独有的页面,因为它有不平衡(RCA)和平衡(XLR)前级输出,所以这里有相关的说明。
这个界面也是AV 10所独有的,当连接到后级时,它会引导你选择连接的端口并进行切换。 但出于某种原因,这里说明是英文的。
此外,前面板的显示屏、灯光亮度等也可以进行设置,还有HDMI设置检测。4K升频功能甚至8K升频,4K/120p和8K/60p信号也都支持,但必要时你需要去这里改变信号格式。
常规设置中的前面板项目, 显示屏和灯光可以独立调整亮度(也可以联动)。
视频/HDMI设置,包括HDMI CEC和ARC。
视频/视频输出设置,你可以在两个HDMI输出和使用HDMI缩放器之间进行选择。
视频/4K/8K格式设置, 所有默认设置为 "增强"格式。 只有接游戏主机的端口被切换为'8K增强'时,才能开启4K/120p等。
这样,我是从零开始重新进行所有设置,包括WiFi设置、HDMI CEC设置和HEOS设置。 AV 10后级没有这样的引导功能,因此我查看了说明书,重新连接。 需要注意的是,在RCA/XLR输入和双功放/桥接之间的切换,是需要在关闭电源时通过切换背板上的开关,然后再打开完成。
然后又重新跑了Audyssey自动校正,麦克风的支架是前面给激光测距仪配的那个简易支架,测量用的麦克风也被放置在之前激光测距仪那个位置。
通常情况下,多次测量,每次的距离都会有误差,但使用合适的支架进行测量,测量距离几乎没有误差。 测量越精准,EQ处理就会更准确。虽然日常没人这么严苛要求,,但这可能是正确使用自动声场校正功能的一个相当基本和非常重要的一点。
未来我还想尝试使用Dirac Live,不过Dirac Live是收费的,但我相信这个经验仍然会有用。
扬声器设置中的各种设置界面,底部可以看到"Drac Live设置 "。
扬声器设置中的低音炮输出,我目前使用的是两个低音炮,设置为 "LFE+Main"。 低音炮模式为定向:左/右"。
这番周折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途中重新开始好几次,包括布线,但其实总体上不到一天时间就完成了。 最后要提一点,前置、环绕和后环绕都是用的BTL桥接驱动(双线连接),而不是双功放驱动,因为我感觉这样推力更好。
我还惊讶地发现,在用声压表APP测量时,通过听觉匹配的音量比平时低了近20分贝。 声音是如此清晰、有活力和强大,即使在比平时更低的音量下,也没有对我造成困扰。 事实上,一开始让我觉得不满意的最大原因可能就是音量。
目前声音是令人满意的,但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才能发挥出它的最大性能。
现在,让我们来重听'壮志凌云 独行侠'。 最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声音,我本来只是看看测试的一些场景,但最后不知不觉看了整部片子,量感和声场都很完美。
而且声音成像定位,更加精确,更加清晰地描绘出杜比全景声的三维声音定位和运动。 这此与之前的感觉不同,他更加真实。
有趣的是,这次不仅仅是空战,即便是沙滩足球和沙滩爱情戏桥段也变的更好了。 所以提升不仅仅是针对大场面,一些比较平淡的剧情传达也更丰富了。 比如冰人和马弗里克之间的对话,比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到时更加令人感动。
至于恐怖片,我选的是《招魂2:恩菲尔德事件》。 我对有人来到孩子们的卧室时,发出的脚步声的深沉度和通过墙壁听到的声音的感觉,这一部分不是很满意。但通过墙壁传递的脚步声的重量和质感,尤其是脚步声逐渐接近那扇门的感觉,让我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让我领略到了恐怖片的魅力。
我还播了一部音乐片《波西米亚狂想曲》。 皇后乐队弗雷迪-墨丘利和其他人的情感更多的被表现出来,最后现场的表演也很出色。 当然,表演的声音质感和真实性非常高,还有那么多观众拍手一起和唱。 它对现场气氛的再现非常好,当然我说的不是对声场的再现。
我有一种感觉,我已经开始找到驾驭AV 10和AMP 10的感觉,但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没关系,玩发烧要慢慢来。
起初我不并确定,但通过调整我意识到这次的入手是有意义的,它让我的影音室上了一档次,也让我的对家庭影院的理解又加深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