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于Vivid Audio KAYA系中,消费廿万多一点,声箱容积90公升且三路六单元的顶级型号Kaya 90,跟同系列而消费七万八,容积仅25公升且二路二单元的低两级型号Kaya 25,差别甚大!大家必会大骂我说了等于没说,骗稿费!又如果我改口话:两者无太大差别!大家或会改口说我脑袋有毛病!
其实,说法无绝对,以上的说法既可对亦可错,只要加入不同的前提或语境,对与错可以实时扭转。
即如从消费及规格角度去看,Kaya 90跟Kaya 25差别甚大!但从实际使用去衡量,只要将它们各自放于面积大小/声学条件合适的空间中发挥,听觉上,Kaya 90跟Kaya 25亦可以无大太差别。故此,选择喇叭首要考虑的不一定是消费预算,而系该先理清个人口味,然后再搞清楚聆听空间面积大小/声学条件的限制,之后才去计清楚消费预算都未迟。若你那聆听空间只是一般大小的百多方或以下,即使你花得起,亦根本无用考虑花廿万去引入Kaya 90,只需花七万多去玩Kaya 25就是。
这不独是Kaya 90与Kaya 25之间的选择问题,而是喇叭规模不要跟空间错配的问题,其实是基础问题、老问题一个!试想,如将Kaya 90放在百来方的房间,无从舒展、无足够空间让它们呼吸下,简直是浪费,花冤枉钱!又如将Kaya 25放在四百多方的大房,也是错配,空间过大,根本无力提供足够音压去填满空间,未能发挥应有表现,同样是一种浪费。
其实,以上两种根本的错配均属有违设计原意,同一设计、同一系列下,有不同大小规模型号去对适应不同大小的空间,此乃正道。Vivid Audio自创业作OVAL系起,已奉行此道,及后的GIYA,即现今旗舰系列如是,现最新的KAYA系列亦如是。
空间大小跟规模切合
最新的KAYA系列,依然是出自音响界奇葩的喇叭坛怪杰Laurence Dickie之手笔。自1997年决定离开他工作多年的B&W外闯后,开首自主研发录音室用鉴听器,并花上两年时间去开发D26、D28、C125等驱动单元,也就是今日VividAudio喇叭所采用的其中几款主要单元之原型,及后才正式跟Vivid Audio团队合作。
自Vivid Audio创业作,〝戙企橄榄〞形的B1于2004面世后,再陆续变奏出六个不同规模的型号,构成一整个OVAL系列。推陈出陈,OVAL系列现已精简至只有10周年纪念型号B1 Decade。
Vivid Audio B1 Decade
于2008年Vivid Audio再向喇叭坛投下一重型炸弹GIYA系列,首作G1,其后再有G2、G3,G4则于2014才面世。现时,G系列已改良至Series 2版本,而G1则再有更厉害的G1 Spirit版本。从G1到G4,也正正是为着于不同大小空间使用的规模变奏,务求在空间大小跟规模切合之下,从G1到G4都能够带给玩家同等的享受!
Vivid Audio GIYA 系列
预设期望
于2018年慕尼黑音响展上,Vivid Audio宣布再添一房(一全新系列)KAYA。KAYA系列出现后GIYA仍为旗舰系,而全新的KAYA系列,其地位则界乎GIYA系列与OVAL系列之间。KAYA系列现有三个不同规模之座地型号Kaya 90、Kaya 45及Kaya 25售卖中,另还有如小书架规模之Kaya S15及中置喇叭Kaya C25,快将上市。
Vivid Audio KAYA系列
跟过去完全不一样的造型,Vivid Audio的产品造型必须予人新刺激、新观感,此乃发烧友们之预设期望!今回KAYA系列的全新造型设计,不单是Laurence Dickie的想法,还包含两位来自英国伦敦设计师Matt Longbottom与Christoph Hermann的意念。
顾家
有别于过往一心追求刺激视觉、叫人惊艳的造型,KAYA系列改以圆润柔和的线条,更是全身既无直线或起角,也无鲜烈的线条。即使规格至高、尺码至大的Kaya 90,亦还差一丁点才到1202mm高,整体上必较容易为家人接受,即入屋指数明显较GIYA系列为高。顾及发烧友需要与感受,同时亦要发烧得来可轻易融入一般家居,或许这就是KAYA的主要使命,故选用了KAYA来命名。
KAYA即南非祖鲁语「家」的意思,一个入屋指数高,由造型到尺码,均以易于融入一般家居空间大小、布置及用途为主要考虑的「顾家」系列。稍后,当如小书架规模之Kaya S15及中置喇叭Kaya C25亦上市后,家庭影院多声道回放之工作,亦可交由KAYA这顾家系列负责。
深广与浅窄
过去,Vivid Audio各型号上的数目字,仅用以表示相关型号间的规模及大小排序,但这回KAYA系列各型号上的数目字却来得更具实质意义,数字就是代表各型号的声箱容积(公升)。
KAYA 90、45、25
另,KAYA系列的成员大都采取上窄下宽的低重心造型,但本文主角Kaya 25似乎例外?其实,只是其箱体向下延伸并逐渐收窄所引致的误会。上窄下宽的说法是片面事实,更深入且能够贯穿整个系列的准则,该说是低音单元背后的空间容积较深广,高音或中音的则相对较浅窄(必须横放的中置喇叭Kaya C25除外)。再认真看,二路二单元的Kaya 25,不就是跟其他成员一样,完全符合这准则嘛!
二路二单元
D26高音单元——主要负责3 kHz打上之高频,采用直径26mm,经阳极处理的铝合金半球体振膜。具有惊人地高,可高达44 kHz,远超人耳听频的首次振膜分裂(谐振)频率。背后以独特的八幅式结构,并由三种物料(钕/铁/錋)复合而成的强力磁体驱动,再配合短音圈长磁隙设计(磁隙内的磁通量高达2.5T),即使在非一般高音压下,振膜仍能保持线性活塞动作。
想当然辅以Laurence Dickie“至耍家”的背波消灭管技术(TTL-Tapered Tube Loading),配合中空/直通的后组设计,将振膜背后多余的背压能量,疏导到向后逐渐收窄的TTL管中消耗。再加上一系列多重橡胶圈吸震设计,将单元各组件之间或与声箱之间的谐振隔离兼耗掉。
KAYA 25 单元
C125D中/低音单元——主要负责3 kHz打下至40 Hz,跟10周年限量版「LimitedEdition」B1 Decade的单元类近,再加入G旗舰系GIYA的最新技术。125mm铝质音盆,同样经阳极处理,基础架构该与C125、C125 S、C125L等相类似,但磁组位置经改动,移前。如馒头状的铝镁合金制中央冚,有助音盆的活塞动作更平均,低音得以线性、清晰、透明地向上延伸。并沿用高度透气音圈筒及框架,以及辐射式架构的钕磁驱动。
拉力更平均
鉴于在单元框边跟前障板之间以多口螺丝固定这大路做法,根本无法确保每一口螺丝的松紧程度均等,这势必影响音质之下,Laurence Dickie想出在单元背后正中央,以单一支螺丝杆去拉紧、固定单元的设计。Vivid Audio喇叭一直沿用此法,就在单元背后正中央跟声箱背板之间,以一支粗大的螺丝杆拉紧,并于单元框边背后与前障板之间,垫上柔韧性强(阻尼性高)的胶圈,从而产生一道平均的前后拉力,以构成固定及悬挂单元之作用,臻至单元跟声箱有效隔离,将声箱与单元之间,相互的直接震动干扰减至最少。拉力更平均又稳定下,单元运作就更理想。
KAYA 25 避振胶环
复合式负载
承袭旗舰系GIYA的技术,将低音反射调谐管道复合号角式负载之设计。背喷的低音反射孔连调谐管,设于低音单元背后低一点的位置,想当然没有GIYA系列头顶上、向后再向内卷曲的号角式负载部份,而是以低音单元对下,向下延伸并有序地收窄的箱内空间代替,充当负载。这箱内有序地收窄的空间,较外观所见为窄,愈是低位的收窄幅度比例就愈大、愈促,正是经精确计算及模拟后的形态,配合内壁弧度变化不断且跟声箱一体成形的调谐管,即可取得一道低频饱满,且向上延伸流畅兼无谐振的低音,更可将低音单元的背压能量有效疏导及耗掉,免去能量、气压回授对低音单元造成干扰。
KAYA 25 内视图
无直线或起角,只有圆润柔和线条的箱体,以Vivid Audio自行研制之三文治式复合材料倒模而成,构成无平行面的声箱主体,亦构成强化支撑。这三文治式复合材料(Glass Reinforced Soric-cored Sandwich Composite),一底、一面皆为特殊强化玻璃纤维,中间以特厚Soric Foam泡材为馅。底面两层特殊强化玻璃纤维在张力与压力间互相巩固,特厚泡材馅则有进一步强化结构及消耗多余能量之作用。
聚焦
这回,KAYA这顾家系列,除在造型及尺码上作顾家的考虑外,其高频的扩散模式,也有别于GIYA系列或Oval B1、K1等之宽阔模式。KAYA系列的前障板,于高音单元处周围呈浅号角状的窝入,既可以是褪后高音至跟中/低音发音面对齐,作为消除两路单元间时/相差之安排,也是令高音更聚焦投射的设定。要知道,愈聚焦投射,即愈少受左右侧环境反射干扰,也就更容易摆位。即使遇上左、右侧墙不对称或声学特性有明显差异,又或在听距较短的情况,只要将左、右喇叭Toe-in凹入,令高音单元尽量瞄准皇帝位,即能减少影响。
高音单元扩散跟中/低音凹入式导波配合
上回试Kaya 90之时,笔者来回比较过,其聚焦效应明显、敏感非常,只要Toe-in凹入角度相对于聆听点过大,即会将本应在正中开声的一件乐器或一把人声撕开两边。反之,过小则令音响画面两侧收窄。但一经凹入至符合房间特性及听距的角度,中央结像即牢牢地、高高地钉在正中,而音响画面两侧亦见宽松之余也不松散,落在两侧的乐器或声音确是异常实在!
这预设特性,对于在一百几十方的房间中摆喇叭确实极之有利,可尽量消退房间陈设、布置、声学特性的影响。
叫人情绪高涨的感染力
就以我在本社四百五十方大房试Kaya 90时,所听过的录音来个比较,某程度上可比对出本篇主角Kaya 25,是否能够在一百四十方的细房中,营造出差不多的效果。
同样播出Jason Mraz《BeautifulMess-Live on Earth》演唱会现场录音中的〈Sunshine Song〉。即使两喇叭外侧的声学条件不对称,甚至我刻意将听距设定在不足六呎之下,仍无碍Kaya 25表演,〈Sunshine Song〉开首的过场/引子音乐,现场观众远远近近、强强弱弱的欢呼声横跨两喇叭之间之余,音场之阔度可轻易随着喇叭摆位改动,关键在于Toe-in抝入角度,相对聆听点不能过细或过大,但跟上回Kaya 90在大房演出时的反应有些少出入,当我摆至前障板对正聆听点再抝入多一点时,音场比刚好对正聆听点时还要阔。
完全是这房间声学特性跟这喇叭耦合下的现象,未必能在其他发烧友的房间重复。但肯定、不变者是,无论Kaya 25或Kaya 90,其皇帝位效应一样强,虽然相对自私,却可确保坐正中间的皇帝听到最佳的效果。
故在细房中的Kaya 25,令坐于皇帝位上的我,仍享受到Jason Mraz边唱着边弹着结他之间,悦耳又感人的演译!结像实地钉在音响画面正中,场面大而结像明确又立体,现场气氛张力强,感觉热闹。叫人情绪高涨的音乐感染力,不比在大房中的Kaya 90弱之余,在整体演译/回放上,笔者或更享受Kaya 25那较友善、较宽松气场之下的活泼。
同样的反应、感觉亦带到Les Misérables《悲惨世界》的回放上!在〈I Dreamed a Dream〉中,Ruthie Henshall的歌声由Kaya 90出来较成熟,由Kaya 25出来则年轻一点又娇一点。同样表现出委婉无助的感觉之同时,Kaya 90来得世故成熟,而Kaya 25则较率性,控诉就更直率、到肉。这亦正好符合我心目中,回放〈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的激情需要,率性、见正能量的情绪驱动力。
《音响罗盘 2016》中的〈DrumsImprovisation/即兴鼓〉,套鼓依然清晰地在两喇叭之后,大鼓、中、小鼓、铜钹,各自有鲜明的结像于不同的高度及定位上,一一明确摆开,离箱感亦佳。大细声、不同质感的敲击声此起彼落,所营造出一份如满场飞的缤纷动感不亚于Kaya 90。从速度、弹性着眼,Kaya 25明显更活跃。〈Magnificat/圣母赞主曲〉中的少女合唱、女高音独唱及小乐队,全部实在又结像精致地分布于两喇叭之间前、后,管风琴的伸展无明显压缩,不单伸展得平顺又质感饱满,更有能量强密得要你惊讶的驱动式中低至低音。
上回以老金P-7300后级去听Kaya90,令我了解到那份音色浓度对KAYA系而言,应相当够使,JeffRowland、darTZeel或Dan D'agostino等特性的扩音机亦适用外,今回我再发现Ayre EX-8或Soulution 330两款合并机,也是Kaya 25可取的配搭。
分别试过Kaya 90及Kaya 25之后,我认为只要房间面积大小匹配,两者所能提供的享受,其实可以不存在根本差别,只是表示方式上有着成熟一点或活跃一点之别。不过,我真心觉得,如你那聆听空间大小只有百来方或以下,即适合使用Kaya 25的话,那就更有福了!因为,无论在喇叭消费或土地成本上,皆便宜一大截!
规格
类型:二路二单元,复合式低音反射负载
单元:D26-26mm铝合金半球/背压负载管高音
单元:C125D-125mm铝合金盆低音
频率响应:40Hz-25kHz(-6dB)
效率:85dB/2.83VRMS@1W
阻抗:8Ω(最小7.5Ω)
分类点:3kHz
建议功放功率:25~125瓦
尺寸(高宽深):116×26.3×34cm
重量:24kg/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