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聊聊每个音响发烧友迟早都会遇到的难题——挑选 Hi-Fi 设备。我指的不是看参数,也不是看价格,就单纯靠耳朵去听。听起来好像挺简单的,但其实,有经验的发烧友都知道,这其实可不简单。光有好耳朵还不够,你还得有方向,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声音,还得有点哲学思维。在咱们这个圈子里,大家其实各有各的路子:有人追求特定的声音,有人在乎价位,有人看重某些特质。但咱们都是从这儿开始,踏上发烧这条路的。
现在,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这可是我在音响圈混了这么久,再加上自己一路摸索当发烧友的经验总结来的。我也不是要来说服谁,就是想单纯抛出些想法,让大家琢磨琢磨。我后面可能还会经常讨论这些内容。哈,咱们这就开始!
一:客观标准?没那么简单!
先从一个基本问题说起。想在 Hi-Fi 领域里找到自己的标杆,你得有个方法,能对比、能区分各种设备。理想的情况下,你得知道啥样的声音特质算是高质量,还得能在听的时候认出来。
按理说,一些专家这时候该登场发表意见了,可矛盾就在这儿!
最近,我隔了好长时间又翻出一些评测来看。不是说同行不好,但有些评测里透露出的绝对论调,着实让人心里发慌。我不是说那些特别偏激的观点,像“千万别买带X驱动单元的设备”,这种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可以直接忽略。我是说那些更微妙的说辞:“比如什么,这款产品是同级别里最好的”,或者“那款没达到我的预期,我不予推荐”。还有“这声音我不喜欢”,这种话也被当成了定论。
可“更好”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呢?对谁来说更好?在啥情况下更好?我们很容易就忘了,声音这东西可太主观了,不同的人,包括我自己,对同一样设备可能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结论。
那怎么才能建立一个有意义的设备层级呢?是价格决定质量?还是理论上是这样,现实里可不一定。价格可以当个参考,但不能全都靠它。
再看看图表和测量数据?肯定是有用的,但也有局限。我可不觉得频响曲线就能说明一切。像音乐的表现力啊,很多东西现在还量化不了。
这就是为啥对比很重要。比如说,四款价格差不多的音箱都能听出一些细微的背景细节,第五副却把这些细节都掩盖了,那在分辨率上,哪个更好就很明显了。还有音色,有些音箱听起来干巴巴、没生气,有些却丰富又生动,这往往跟驱动单元的材料和调校有关。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清晰度和对比度、速度和冲击力、深度和立体感。
“慢”的声音听起来糊糊的、拖拖拉拉的;“快”的声音就有劲儿、利索。“平坦”的声音可能没啥质感,也没什么空间感,而“三维立体”的声场能让乐器在不同的层次上活灵活现。要是高频“人造感”太强,可能会滋滋作响、刺耳,或者过亮。但如果高频足够“精致”,就能听到那种清脆、细腻和通透的感觉。声场也很关键,声音挤在一起的,听着没沉浸感,而那种宽广、有高度的声场,就能让人眼前一亮。
我尽量用简单点的词儿,方便新手发烧友理解。重点是:真正的洞察力,只能从现场一对一对比听出来。别光靠记忆,就算这样,大家的意见也可能不一样——因为影响最大的,不是我们的听力灵敏度,而是我们的个人口味。
第二部分:品味因素——我们都是通过偏好来听声音的
这才是有意思的地方,咱们每个人看重的声音特质都不一样。所以,一个人觉得“完美”的设备,另一个人可能觉得差劲。说到声音,咱们就好像在说不同的语言。
有些听众特别看重技术性的东西,像分辨率、微小的细节、分离度。他们追求的就是声音的精确性和分析力。对他们来说,Hi-Fi 的意义就在于把曲子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挖出来。
另一些人则更看重音乐性,像声音的丰富度、情感表达、流畅性。他们想要的是那种能安抚人心、打动人心,或者能带着人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声音。对他们来说,音乐是关于感受的,不是关于细节的分析。
有人追求全频段都中性;有人却故意找那种低频增强或者高频很亮的设备,就为了那种刺激感。有人喜欢开阔、通透的声场;有人却喜欢那种亲密、集中的声音成像。有人喜欢单一类单元的设计;有人却觉得复杂的混合设计,带好几个单元的,才好。
不仅如此。有人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音乐准备不同的设备;有人却要求一套设备就能搞定所有音乐。
关键还在于,人的口味是会变的。今天让你满意的东西,明天可能就让你觉得索然无味了。这就是为啥那些评测员的绝对论调,像“这是最好的”或者“那个不值得”,其实对我们没啥帮助。让用户自己去判断吧!就我自己来说,我也有左右摇摆的时候:有时候我特别想要那种特别精细、像做手术刀一样的声音细节,有时候我却只想听那种温暖、亲密的声音。这两种想法都没错,都是发烧友的正常表现。
所以,咱们别再假装只有一个“真理标准”了。一个人觉得“有缺陷”的声音,可能就是另一个人的音乐天堂。我见过好多次,我觉得声音有点遮蔽、有点染色,别人却觉得“平滑又和谐”。他们其实也没错,只是咱们看重的东西不一样。
那怎么办呢?同类设备之间进行比较——技术性对技术性,音乐性对音乐性。别指望那种低频很重的设备能听出录音室监听音箱那种味道。它们本来就是干不同活儿的,各有各的受众。
第三部分:特别因素——特质比规格更重要
现在,咱们来聊聊一个不太常被提到,但其实特别关键的事儿:特质。就是那种让你即使知道这个音箱或者播放器在客观上不是最好的,也能记住它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品质。
我听过一些技术参数上很厉害的设备,但我就是没啥感觉;也听过一些有明显缺陷的设备,但我却一次又一次地被它们吸引。为啥呢?因为它们独特的“声音个性”。
这是音调、音色、动态、声场等等各种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整体感觉。有些人甚至会把这种感觉和颜色、质感、情绪联系起来。每个设备都有自己的独特“指纹”。这就是为啥两个参数差不多的设备,听起来的感觉却可能完全不一样。
这个“特别因素”很多时候比别的东西都重要。我见过好多技术上并不完美的设备,却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经典。这些人也说不清楚为啥,就是觉得和这种声音特别有共鸣。
所以,光为了更好的参数就去升级设备,有时候反而会适得其反。顶级旗舰设备不一定就能像你现在的设备那样打动你。如果你已经找到了一种你喜欢的声音,那就珍惜它吧。别急着因为有新的或者“更好”的设备出来就去换。
Focal Utopia 2022 的声音质量绝对没得说。它的音调平衡丰富,低频很有冲击力,技术性能也很出色,整体听下来特别棒。
我见过 Campfire 的 Solaris 和 Andromeda、Focal 的 Utopia 和 Celestee、Meze 的 Elite 和 99 Classics 这样的对比。很多时候,价格更便宜的设备反而更受一些人欢迎——因为打动人心的声音,从来都不用看价格。
还有,我想提醒大家一句:如果你对自己的设备已经很满意了,别轻易去换。如果你试听过的那些设备,没有一个能让你觉得比你现在用的更好,那说明你已经找到最适合你的了。
第四部分:最后的思考
总结一下:选 Hi-Fi 设备的时候,别太纠结那些测量数据、排名或者性价比。真正重要的,是这个声音能不能打动你。
多听听不同的设备,留意自己的感受。如果你发现自己根本不想停下来,那这就是你要的声音。相信自己的耳朵,别被那些营销炒作迷了眼。有时候,一个不太出名的小众设备,可能比那些被吹上天的旗舰设备更能打动你。
看评测的时候——没错,评测肯定是有用的。但你要把它当成一个人的个人观点来看,别当成绝对真理。哪怕是最客观的评测员,他写的也是通过自己的耳朵和判断得出来的。
而作为评测员们,也得注意自己的影响力。如果某个设备不适合自己,也得想想,说不定它就是别人心目中的完美设备呢。客观的批评是必要的,但别忘了同理心。我们在谈论声音的时候,要多展现它的多样性,别把它硬塞进一个固定的等级里。
说到底,在这个爱好里,“最好的”设备,不是最贵的,也不是技术最强的。能让你重新爱上音乐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