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连续性好”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呢?雅马哈“NS - 600A/800A”深度体验


我是在2016年的一个音响展上听到雅马哈旗舰音箱“NS - 5000”的。它的音质和外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活动现场人山人海,甚至出现了站着观看的情况,整个会场充满了热烈的气氛。作为圈内人,看到雅马哈的音箱受到如此关注,我感到非常高兴。


这次要介绍的是雅马哈在2024年2月推出的书架音箱“NS - 600A”和“NS - 800A”。前面提到的NS - 5000和它的兄弟型号“NS - 3000”由于在振膜上采用了100%的ZYLON(柴龙),价格相对较高,而这两款音箱的价格则更加亲民。其中,NS - 600A是第一款采用在落地式音箱“NS - 2000A”中首次使用的“Harmonious Diaphragm”(谐波振膜)的书架音箱。

 DSC02521_s.jpg

NS - 600A


距离该产品发售刚好过去一年,我有幸同时试听了600A和800A。这些音箱作为书架音箱来说属于高端产品。这两款音箱是由同一个研发团队同时打造的。它们之间没有所谓的高低端之分,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在雅马哈发布的解说视频中,提到了“800A能够再现从40Hz到65kHz(-10dB)的频率,几乎涵盖了构成音乐的乐器所能产生的所有声音”“600A是为了追求音像的精准度而开发的”等内容。下面我就通过音乐来仔细比较一下它们的特点。


外观相似的两款音箱

 DSC02538_s.jpg

从左到右依次为NS - 800A、NS - 600A


将两款音箱放在一起看,它们就像“只是尺寸不同的克隆体”,照片中几乎难以分辨。它们的外形尺寸和重量分别为:NS - 600A为207×329×383mm(宽×深×高),重9.9kg;NS - 800A为231×358×420mm(同),重13kg。两款音箱都可以使用专用音箱脚架“SPS - 800A”。


800A和600A的一大亮点,无疑是它们的外观。


钢琴制造工艺带来的高品质让人惊艳,刚从箱子里拿出来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极致的美感,在打开箱子的瞬间就让人陶醉其中,甚至还没来得及听声音就已经被深深吸引。作为老牌乐器制造商,雅马哈使用了与三角钢琴相同的专用涂料和板材,并且实现了高水平的研磨工艺,这或许就是它能够呈现出如此美观的原因吧。


像这种“钢琴黑”的颜色饰面在其他品牌其实也能看到,我自己也用过托尔博音箱。不过,它可是雅马哈,它可不是普通的亮黑色。它的黑色深邃而有质感,涂层的厚度恰到好处,那种高级而优雅的光泽,让人感受到了作为乐器制造商的那份自信与骄傲。

 DSC02536_s.jpg

钢琴精修外观十分美观


另外,音箱上的高音单元和低音单元颜色相同,也十分引人注目。这两款音箱的一大亮点就是“谐波振膜”。与采用100% ZYLON的上代高端型号不同,这款振膜在保留其优势的同时,还降低了成本。具体来说,它是将音速和内部损耗表现优秀的ZYLON与用于三角钢琴音板的云杉木等材料混合,然后像造纸一样合成。


虽然成本降低了,但与厚度均匀的ZYLON不同,这种振膜可以控制振动板的厚度。这样一来,从低音单元到高音单元,声音的连续性非常好,而且有效地避免了较大的频率凹陷,实现了理想的音质特性。高音单元的直径为3cm,两款音箱通用。低音单元方面,NS - 800A为16cm,NS - 600A为13cm。它们的频率范围分别为:NS - 600A为47Hz - 65kHz(-10dB),NS - 800A为40Hz - 65kHz(-10dB),阻抗均为6Ω。

 DSC04606_s.jpg

谐波振膜

 DSC02523_s.jpg

高音单元直径3cm

 DSC02524_s.jpg

NS - 800A的16cm低音单元


高音单元采用了针对2分频设计的磁性流体优化技术,改善了交叉频率附近的音质。在一些隐蔽的地方,还采用了雅马哈的专利技术“R.S. Chamber”(R.S.腔体),用于抑制振动板背后产生的不必要的共振。这种腔室采用了类似喇叭的特殊形状的双管设计,无需依赖吸音材料就能消除不必要的共振,从而还原原本的频率特性。

 DSC04597_s.jpg

障板背后的“R.S. Chamber”用于抑制不必要的共振


低音单元采用了短环磁路设计,以降低中低频的失真。据说这种设计可以将二次谐波失真降低10dB。


这些设计上的巧思,使得音箱不仅音色统一、自然,能够准确地还原声音,而且还具有出色的音定位感。


音箱内部的电路选用了精心挑选的优质部件。其中包括被誉为音频电容巅峰之作的德国蒙多夫(Mundorf)音频电容MCap SUPREME Classic,以及一些在专业音频设备中有实际应用经验的专用部件。内部布线全部采用了熟悉的音频专用导体PC - Triple C。


我这里使用的USB/XLR/RCA/LAN/音箱线等各类线材基本都是PC - Triple C材质的,所以对音质的可靠性很有信心。

 DSC04611_s.jpg

NS - 800A的电路部分

 DSC04590_s.jpg

NS - 600A的电路部分


连接音箱的端口,也就是音箱接线端子,也做得非常扎实,很有高端音箱的感觉。支持香蕉插头的端子拧起来手感很好,黄铜的质感也很有高级感。顺便说一下,600A和800A都采用单线连接。


这是因为要保证音色的统一感。如果采用双线连接,连接方式和线材的不同可能会影响音色。那么“高音单元和低音单元音色统一”会有什么效果呢?后半部分我会详细解释。

 

DSC02527_s.jpg

音箱端子上方是低音倒相孔。雅马哈的一些低音炮音箱也采用了这种花瓣状开口的扭曲扩散倒相孔。通过改变端口端部的扩展方式并增加扭曲角度,可以有效降低端口噪音(湍流声),并且擅长表现敏捷的响应和充满活力的低频。


端口内部是将筒的末端斜切,以抑制特定频率的峰值。据说这样可以使低音炮发出的声音和低音反射端口发出的声音更好地匹配。

 

 DSC02525_s.jpg

DSC02530_s.jpg


花瓣状开口是其特色,端口内部斜切末端以抑制特定频率峰值

DSC04615_s.jpg

 

和最高端的NS - 5000一样,这款音箱还采用了声学阻尼器。它将音箱箱体设计成圆形,减少平行面,并在内部的底板和顶板上设置了独特的共鸣管。这种共鸣管可以有效吸收玻璃棉难以吸收的频率,消除驻波,同时将吸音材料的使用量控制在最低限度。

 


声学阻尼器

DSC04616_s.jpg

 

音箱内部侧面的布置结合了音箱制造的知识和经验,以及乐器制造商的技术和诀窍。比如,吉他会设计成让琴身更易发声的结构,而音箱则相反,要避免共振,控制共振模式的频率。


通过合适的加强条等措施,将共振点转移到高频,不仅可以实现出色的定位感,还能再现乐器和人声的细腻情感。



试听NS - 800A


 DSC02543_s.jpg

现在终于到了实际安装音箱的时候了。我们先从较大的800A开始。在这种对比试听时,我平时通常会从价格较低的开始听,但因为之前在活动中听过这两款音箱,当时觉得600A更符合我的喜好,所以这次我决定先试听800A。

 DSC02569_s.jpg

NS - 800A



800A比看上去还要重,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拿起来,放在我家隔音工作室里的Acoustic Revive“RSS - 600”声学平台上。这个支架是工作室建造时特制的,当时为了让DALI的MENTOR 2音箱能放得下,桌面做得比较大,高度也配合椅子调高了些。800A比MENTOR 2稍宽一些,所以深度虽然合适,但左右会超出一点,我仔细调整了一下,让左右两边尽量对称。


音箱的箱体,无论是正面、侧面还是背面,都和雅马哈的三角钢琴采用了相同的工艺处理。摸起来美得让人不好意思,木材之间的拼接严丝合缝,底面只有两个安装专用支架的螺丝孔。音箱的颜色低调而沉稳,像家具一样随便摆在那里,就能给人一种满足感。


我这次主要是听音乐,所以先简单看了看视频方面的表现。我用2声道立体声玩了一款游戏,《英雄传说:界之轨迹》。



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弱音的表现非常出色,背景音乐中轻轻响起的打击乐声,以及若有若无的合成音效等,与旋律线条的音轨分离得很好,分辨率非常高,轮廓也很清晰。同时,低频的深度和量感也很足,这得益于它的大口径低音炮和大型音箱。


和我平时用的书架音箱相比,800A的低频更加深沉厚重,在书架音箱上能感受到这么丰富的低频,感觉很新鲜。中心定位也非常精准,贝斯的音和小鼓的声音都能清晰地浮现出来。


在战斗场景中,速度感稍微有点欠缺,节奏的清晰度还有提升的空间。



NS - 600A的声音怎么样?



趁着记忆还清晰,我换上600A,播放类似的场景。600A虽然尺寸小一些,但重量也有9.9kg,不算轻。我小心地把它放在支架上。


 DSC02545_s.jpg

NS - 600A


除了低频和中频的再现性和饱满度稍逊一筹外,我觉得800A和600A的平衡感还是比较接近的。在之前的音频活动中,我感觉600A更偏向于平坦,当时还觉得“还是这个更符合我的口味”,但在家里听过后,发现它们的平衡感比我想象的更接近,这让我松了一口气。


800A和600A一样,都很注重中音域那种淡淡的温暖感,同时又能很好地保持音乐的平衡,恰到好处。它们的解析度、瞬态响应以及强弱音的共存等方面,都达到了和800A一样的高品质。


对白的细节和质感也表现得非常细腻。低频方面,虽然低频的下潜深度有所提升,绝对量感有所减少,但低频变得更加紧实。这可能是因为工作室面积较小,大约6平方米左右,而且地板、墙壁和天花板的结构不太容易吸收中低频。


我觉得在一般10平方米以上的客厅里,800A的低频表现应该会比较合适。



相反,如果房间不大,比如私人房间等,600A的声音平衡感可能会更好。不过,这也不是说600A的低频就很弱,对于这个尺寸的音箱来说,它的低频表现已经很不错了。总体来说,600A也体现出了雅马哈作为专业监听音箱制造商那种认真、实在的音质调校风格。


接下来听听音乐,试听系统如下:音源使用Soundgenic的SSD模型中保存的高解析度音频和Qobuz;网络交换机使用面向音频的N8;网络传输使用DST - Lacerta;USB - DAC使用NEO iDSD;前置放大器使用L - 505uXII。


播放2022年飞驒高山Virtuoso Orchestra音乐会《贝多芬:第二交响曲 D大调 Op. 36 - IV. Allegro molto》的高清无损版本。



在800A中,演奏的氛围和乐队的整体感非常自然。低音提琴那种带有厚重感的低频以及高潮部分的澎湃气势,都没有夸张的感觉,整个演奏的和谐度很高。弦乐和管乐的层次感(布局)非常清晰,真实感很强。


用600A听的话,虽然也能感受到一定的低频,但相比之下,800A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即使把音量调大,600A的中低频也会显得有些压抑,无法传达出800A那种音乐会现场的氛围。


在德沃夏克霍拉音乐厅录制的交响曲《女孩与坦克》第六乐章“最后的战斗 - 终曲”中,800A从一开始就让我大为震撼。哪怕是非常细微的声音,甚至是演奏开始瞬间那种微弱的背景噪音,都还原得非常真实。我不自觉地又重新播放了一遍刚才那段音乐。800A和600A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即使小音和大音同时响起,它们各自的存在感都很强,不会相互掩盖。


在弦乐组全力演奏时,木管组和铜管组轻轻发声的场景下,小声演奏的乐器也能清晰地传入耳中。这就好比在音乐会上,当你专注于某一件乐器时,那种清晰的感觉。能在音箱和录音音乐中感受到这种效果,真的很奇妙。


意外之喜是,在我的环境下,800A的声音似乎已经发挥得很充分了。我在想,如果用功率更大的功放来驱动它,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这款音箱似乎还有很多潜力可挖,让人对它的表现充满期待。


换成600A后,那种整个音乐厅营造出的极低频氛围,临场感肯定不如800A。另外,在舞台位置的刻画上,我觉得800A稍微更胜一筹。



不过,600A在解析度和音色自然度方面,和800A是一样的。如果你经常在宽敞的空间里听古典音乐或者现场录音,800A会更适合你。



在交响乐方面,800A的优势明显,但在工作室录音的器乐作品中呢?我听了Beagle Kick的DSD 5.6MHz《泡沫》。这是在斯洛伐克的一家录音室里,用麦克风录制的一组弦乐四重奏。


先听800A,不得不说,800A的高频延展性非常好,没有刺耳的感觉,杂音也很少,非常纯净,而且中低频的表现也不逊色。这应该归功于R.S. Chamber消除不必要的共振的效果。室屋光一郎先生的小提琴独奏,音色温暖,质感顺滑,听着很舒服,仿佛回到了录制现场。


600A的高频同样纯净,没有杂音,用来沉浸在演奏中也很合适。虽然大提琴的共鸣感稍弱一些,但和听交响乐相比,沉浸感并没有差很多。



“高音单元和低音单元的音色连续性很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DSC02532_s.jpg

 

800A和600A的高音单元和低音单元的音色连接性,是我从未体验过的顶级水平。它们能够非常真实地还原出一个乐器发声的样子,给人一种不是两个单元在发声,而是整个频段由一个单元发出的错觉。


通常情况下,由于音色的细微差异,我们很容易意识到高音单元的存在,即使采用同轴设计并且相位一致,由于音色不同,“音箱发声”的感觉也很难完全消失。



但在听这两款音箱播放的四重奏时,“录音的声音通过设备播放出来”这种平常的感觉被降到了最低。谐波振膜和分频电路的精心设计,是实现这种真实感的重要因素。


在葬礼进行曲的原声带《草地乌龟和种子老鼠》中,有很多民族乐器,音符数量不多。800A的表现很出色。



以低频为主的打击乐器,鼓身的大小都能清晰地展现出来,声音饱满。小号和提琴的高频部分,音色透明,没有失真感,即使把音量调大,耳朵也不会觉得累,而且余音非常清澈,就像清澈的溪流一样。对泛音的表现也很巧妙,更能体现出乐器的真实感。


换成600A后,刚才那种打击乐器的低频部分,感觉底部的频段表现不够充分,但对于一般的书架音箱来说,已经足够好了。



同样用600A听包含弦乐的现代世界题材的影视原声音乐,也没有感觉到频率范围的缺失。弦乐组和铜管组的音色都很清晰,分离度很好,而且整体的音乐感也很强。


如果是工作室录制的影视配乐,600A完全可以胜任。不过,像在大厅录制的电影原声音乐,可能就另当别论了。



接下来听听女声演唱。我想选一首有现场乐队伴奏的抒情歌曲,比如《白色世界》,但又故意选了一首加入了电子鼓、吉他、贝斯和小提琴等乐器的游戏音乐,就是《世界的轨迹》的主题曲《白色世界》。


用800A听,贝斯和低音提琴的低频非常深沉,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不过,音箱的调音很平衡,没有过度夸张,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电子鼓和吉他的音像都很清晰,立体感很强。在播放节奏部分时,如果能再提高一点瞬态响应,那就更完美了。



600A的贝斯力度和冲击力不比800A差,解析度也很高。但和800A相比,当音符增多时,600A的饱和感会稍有不同。这说明800A在低频的表现上更有余力。



600A的声像有一种向前突出的感觉,所以我觉得喜欢流行音乐的人可能会更适合600A。我听了一些中低频比较强烈的流行音乐混音,发现800A有时候会让音场显得有些饱和,听起来会有点不舒服。在日本流行音乐中,这种混音风格比较常见,所以600A相对来说听起来压力会小一些。


对于低频量感较强的音乐内容,也可以检查一下它们的响应和清晰度。



JABBERLOOP乐队的《小白熊(2024版)》,由小号、萨克斯、键盘和贝斯四人演奏,是一首融合了流行和爵士风格的快节奏歌曲,我很喜欢。这首歌曲在JABBERLOOP的专辑中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JABBERLOOP的专辑整体混音风格比较强烈,低频比较突出。这首歌曲也是如此,鼓和贝斯的声音非常有力量。用800A听,首先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低频的控制力。即使鼓和贝斯敲得很猛烈,低频依然清晰,听众也能更好地沉浸在音乐中。这种低频的清晰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倒相孔的效果。特别是在低频量感增加时,产生的湍流声等不必要的附带音,会被很好地抑制,避免影响低频部分。


再说说“2分频音箱不像2分频音箱”这个说法,有点不好意思。换成600A后,小号的声音确实更加真实。吹高音时,高音和中音不会分离,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发出,这种感觉是我从未有过的。就像是在没有使用麦克风的情况下直接听到真实乐器的声音,那种真实感非常强烈。


钢琴制造工艺打造的箱体设计,在控制不必要的共振以及将共振模式转移到听不到的频段等方面都做了很多考虑。不过,它也没有掩盖住钢琴漆面带来的那种令人愉悦的音色。这种音色的控制恰到好处,不会过于突出,却又能给人带来美妙的听觉享受。



800A和600A共有的两个亮点



以音乐为中心,无论是玩游戏时,雅马哈这两款高端书架音箱所实现的音效都能清晰地呈现出来。我认为它们共有的两个突出优点如下。



其一,将2分频音箱的特性抑制到极限,从而呈现出乐器声音的生动感。我们经常说“音箱不存在了”,但这里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听不出是音箱发出的声音”。乐器或者音乐就好像出现在自己家中的试听空间里,这种全新的感受即使在归还样机后的现在,依然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其二,对各种声音的捕捉和还原能力非常强。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弱音的表现力。任何声音都不会被遗漏。而且不是单纯地分析性地播放,而是在保持音乐和谐性和悦耳度的同时进行还原。


800A和600A比我事先预想的更符合我的喜好。如果是我平时听的曲目,我会选择600A,但如果试听室更大的话,我可能会选择800A,因为从基本的音色平衡来看,这两款音箱是比较接近的。


如果是主要听交响乐或者现场演奏的话,800A更合适;如果是听流行音乐或者器乐演奏的话,600A更合适。虽然能看出它们更适合的音乐类型倾向,但根据自己对低频深度和量感、房间大小等因素的不同需求来选择也是可以的。